因时因地制宜解锁春秋假新体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验
2025-09-18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近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到,“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并进一步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一表述引发广泛讨论。
“春秋假”,并非新鲜事。很多70后、80后都记得,过去中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每逢春秋农忙时节,学校都会放“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帮忙干农活。如今重提春秋假,则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一方面,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适合开展户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近自然、参与实践的机会。学期中途安排一段假期,也有助于学生调节身心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传统寒暑假期间,亲子游、家庭游等需求集中释放,旅游成本高、人流密集,往往影响出行体验。推行弹性错峰休假,不仅可以缓解旅游高峰压力,还能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消费的持续增长,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产业特征等差异显著,春秋假的落实不能“一刀切”。比如,南方部分地区夏季湿热,若缩短暑假,恐怕会加剧学生暑期学习负担。此外,也有家长担忧:放春秋假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还有,并非所有家庭都具备出游条件,父母上班的话,谁来看管孩子?因此,推行春秋假,离不开一系列配套措施支持,包括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多元化托管服务体系等。
从现实看,不少先行试点的地区已经给出了“因地制宜”的思路。例如,浙江杭州自2004年就已开始试点春秋假,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广东佛山则根据当地制造业的淡旺季安排假期时间。
春秋假的目标,不是再添一个寒暑假,而是对现有假期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促使假期分布更加均衡合理,从而撬动更多社会效益。期待越来越多的地方能结合实际,广泛听取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与建议,推动春秋假稳妥落地。(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