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一组来自2025年“最美拥军人物”的暖心故事

2025-09-22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华体会体育APP下载一组来自2025年“最美拥军人物”的暖心故事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政治工作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拥军人物”,共有8名个人和1个集体光荣入选。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他们满腔热情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大力支持部队建设发展和练兵备战。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拥军故事,书写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本期“视点”,我们一起走近“最美拥军人物”中的王友民、姚华亮和“拥军老阿妈”集体,聆听他们的拥军故事,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晨曦漫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为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仁青岗村镀上一层金边。薄雾尚未散尽,一大早,记者跟随村里的3位藏族阿妈——次仁曲珍、达吉和普赤走进蔬菜大棚。她们手中的篮子很快便装满黄瓜、菠菜和小番茄等。“哨所有几个兵娃娃今天要退伍,得早点去。”次仁曲珍拍了拍围裙上的泥土,语气里满是激动。

  自1982年开始,3位阿妈每隔两周都会翻越雪山,为边防官兵送去新鲜蔬菜和生活物资。后来,哨所基础设施改善,不再需要送菜,她们仍坚持为官兵送信件和包裹,帮助官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40多年风雪兼程,她们累计送菜数十吨,传递邮件5万余件。前不久,她们荣膺“最美拥军人物”集体,这份荣誉,是对她们数十年如一日拥军的褒奖。

  “瞧,这都是刚摘的。孩子们在山上吃不到这么水灵的菜!”达吉阿妈拿起一根翠绿的黄瓜递给记者,随后指着一旁盛放酥油茶的保温壶说道,“山上风大,得让他们喝口热茶暖和暖和。”

  天光渐亮,越野车在盘山路上颠簸前行。窗外是万丈深渊,达吉阿妈却笑得坦然:“现在路好多啦!以前,我们天不亮就得背着菜和药上山,积雪齐腰深,摔一跤半天爬不起来。”她突然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口:“就在那儿!那年春天,我采药摔下山崖,是哨所官兵用担架把我抬回来的。这份恩情不能忘。”

  车刚停稳,哨所里就传来“阿妈来啦”的欢呼声。即将退役的老兵国威第一个冲过来,紧紧抱住次仁曲珍。“阿妈,我就要离开军营了……”话未说完,眼泪夺眶而出。次仁曲珍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回家了要常打电话,别让阿妈担心。”

  “一声阿妈,一生阿妈。”国威声音哽咽。次仁曲珍眼里漾着泪光,笑得皱纹都舒展开:“刚来哨所时你还很瘦,现在结实多了。”

  官兵们围坐在阿妈身边,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曾经的趣事,欢笑声回荡在哨所里,温暖了雪山的寒意。

  哨所墙上的照片,记录着流淌的时光。一张黑白照里,3位阿妈身背竹篓,深一脚浅一脚踏过齐腰积雪;另一张彩照中,官兵和阿妈一起在大棚摘菜,阳光洒满笑脸。

  “这些都是兵娃娃们寄来的信。”普赤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个木盒子介绍说,里面装满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阿妈,我结婚了,给您寄喜糖”“阿妈,我当爸爸了,孩子叫军军”……每一封信都被叠得整整齐齐。

  时常有退役老兵和阿妈们进行视频通话。屏幕那端,有警察、教师、企业老板……“看着孩子们过得好,比什么都强。”达吉阿妈说着,眼里满是欣慰。

  “立正!敬礼!”退役老兵整齐列队,为阿妈们唱起《兵心》。3位阿妈为即将离队的老兵系上洁白的哈达,老兵们的眼角泪光闪烁。

  夕阳西下,临别时,次仁曲珍把额头轻轻贴在每个退役老兵的帽檐上,这是藏族最古老的祝福礼仪。车子驶出很远,记者回头望去,3位阿妈依然站立在路边,胸前的围巾像雪山上飘扬的经幡。

  “43年,15600多个日夜,从青丝到白发,从姑娘到阿妈,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真情。”随行的部队领导说,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战士们用青春热血守护着这条路上的温暖情谊,3位藏族阿妈用半生风雪走出一条最美拥军路。

  初秋清晨,阳光掠过陕西省渭南市容厦双拥展览馆内的浮雕墙,鬓角泛白的王友民站在展柜旁,凝视着里面陈列的军功章、证书和信件等展品。

  王友民,陕西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秘书长。40多年来,他热心拥军和公益事业,为380余名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1380余名退役军人走上创业之路,先后获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等,2022年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1964年出生的王友民,是听着渭华起义故事长大的。课本里黄继光堵枪眼的插图、村里老人口中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壮举,都在他心里播下“军装梦”的种子。成年后,王友民曾报名参军,却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谈起对军人的情感,王友民讲起一件往事。1983年秋天,他与工友在山林中迷路。危难时刻,是一名叫李成祥的退役军人伸出援手,不仅管吃管住,还帮他们凑足路费。这份恩情一直深埋王友民心底。

  “军营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虽然无缘成为其中一员,但能够为他们做点事,也算是离梦想更近一步。”王友民说,1984年底,他筹资办起印刷厂。一次为部队送印刷品时,无意间听到两位军嫂因随军后找不到工作而苦恼。

  “让军嫂到我厂里上班吧!”经过一夜深思,第二天王友民找到部队领导,提出接收部分军属就业的意愿。很快,3名军属到他的印刷厂工作。后来,听说还有3名军属需要安置,他又主动接收进厂。

  随着印刷厂规模扩大,王友民陆续解决了驻军部队不少军属的就业问题,并多方协调解决军人子女就学难题。在日常工作中,王友民发现一些退役军人缺乏求职技能,便在公司物流园区建起培训中心,并定期邀请各行业专家,免费为退役军人开班授课。

  “军人在前方保家卫国,我们要做好后方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是王友民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便企业发展遇困,他也从未停下拥军的脚步。

  “时代变了,拥军也要跟上趟。”从经济支持、文化浸润到科技赋能,王友民的拥军路始终与时代同频。

  为激励官兵练兵备战,他设立“爱军精武奖励基金”“民兵预备役奖励基金”;为丰富部队官兵业余文化生活,他捐资为驻军部队建设活动场所、完善训练场地,并组建“双拥”军乐队和锣鼓队,常态化开展双拥活动。

  1998年,王友民与渭南军分区签订军民共建协议,在市区主干道朝阳大街打造双拥文明示范街区。如今,朝阳大街基础设施齐备、卫生整洁、环境优美,被命名为“军民共建大街”,大街两侧的公交车站,常年设置双拥工作宣传专栏,全方位宣传国防知识。

  进入新时代,王友民将拥军重点转向科技领域。他与驻军部队签订平战联合保障协议,在为部队捐赠一些家电设备外,还专门聘请专业团队上门,定期为官兵开设科技课程,进行操作培训和技术服务。

  “目前,我们企业80%以上的员工是退役军人或军属。军人的忠诚、担当,同样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王友民说。

  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席查敏,父亲和公公都是军人。除了正常工作,她跟着王友民一起开展拥军活动。查敏说,王友民就像指路人,带大家一起走在拥军路上。

  2023年6月,王友民投资建成总面积6500平方米的渭南容厦双拥展览馆,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几年来,容厦双拥展览馆每年接待参观游客3万余人次,在全民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拥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想用自己这团火,点燃一个又一个火把。”在双拥展览馆里,王友民的话语坚定有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人投身爱国拥军工作,支持军队建设,弘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让爱国拥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白墙黛瓦、潺潺流水。走进有着“一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之称的安徽省休宁县汊口村,一座由86岁退役老兵姚华亮依托自家老宅,建起的红色国防教育展览馆矗立在青山绿水间。馆内展陈着的红色老物件,都是姚华亮60多年来一件一件收集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姚华亮考进西北某兵工厂当技术员。1961年,部队去厂里招兵,姚华亮听到消息后当即报名,顺利成为一名工程兵。

  服役期间,姚华亮曾两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因此深受鼓舞,开始有意识收集一些红色老物件。从企业退休后,姚华亮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中,一有空就会骑上自己的三轮车到周边各个村庄、社区去“淘”老物件。

  有一次,姚华亮听说附近的收购站老板手里有一份1951年的旧报纸,他连续7天帮老板整理废品,最后用3筐橘子换回这份泛黄的报刊。

  寒暑交替,姚华亮积累起好几箱的红色老物件,其中有纪念章200多枚,相关资料上万份。2012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他萌生了在家办展的念头。

  因为缺少场地,姚华亮腾出自家两层老屋,仅留一处16平方米的空间用于居住,其余空间全部改成展厅,红色国防教育展馆的雏形就此诞生。

  建展馆、搞活动,到各地巡展,房屋翻修等都要花钱。钱不够用,姚华亮便和老伴省吃俭用,通过种菜、采茶、收废品补贴。一次,隔壁邻居看到姚华亮一家生活俭朴,纳闷地问他:“你都退休了,还这么辛苦,图什么?”姚华亮说:“就是不想埋没了这些老物件。”

  2013年底,姚华亮的红色国防教育展览馆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展馆分区设有展板100多块,图片3000多张,资料100多册,相关史料1万余份,实物10余类数百件。每年有数千名周边群众和中小学学生来参观展览,展馆已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2021年,为了更好满足群众参观需求,在镇里支持下,当地以汊口村老村委会办公点为新址,打造了东临溪镇红色文化展示馆暨姚华亮红色工作室,分伟大领袖、红色日记、南湖红船故事、志愿宣讲等系列展出。驻军部队也专门为展馆制作牌匾,展览馆越发像模像样。

  每逢“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姚华亮都会带着自己精选的一些藏品走进街道、社区、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政府部门和驻军部队也时常前往展览馆开展活动。

  2016年,在筹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展时,姚华亮突发急性胰腺炎住院。病情稍稳,他便说服家人提前出院,带着未拆线的伤口组织布展。开展当天,200多名参观者挤满小院,汊口村歌舞队高唱《十送红军》。看到这一场景,姚华亮欣喜不已。姚华亮的老伴回忆道:“当时他疼得直冒冷汗,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个开刀未愈的病人。”

  近年来,姚华亮获评“最美拥军人物”“安徽好人”等。86岁的高龄,本应颐养天年,但他仍坚持为国防教育发光发热。清晨,常能看见这位耄耋老人擦拭展柜的身影,如同当年在部队擦拭钢枪一般。

  最近,姚华亮房间内的桌上,多了一本手工制作的新册子,这是他和老伴每天从厚厚的报刊和宣传画册中寻找的有用资料。

  “在老兵的字典里,退役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航。”走出这座乡村展馆,姚华亮指着一群正在敬礼的红领巾说道,“红色精神传承是代代相传的事业!为红色传承贡献力量,我觉得很荣幸。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尽己所能,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