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的故事会:6名广西故事青年讲述官的何以打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动人心?
2025-10-23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秋日的南宁暖意融融,青年们笑容灿烂,海报上“青春接力 赓续友谊”的标语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来自中国与东盟多国的青年代表手拉着手步入广西医科大学会场,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融中,共叙中国—东盟青年情谊。
10月18日,2025年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活动在南宁举行。6名新聘广西故事青年讲述官依次登台,他们中有深耕AI领域的中国企业家,有守护生命的医学从业者,有用歌声架桥的艺术追求者、有深耕教育的文化使者。他们用朴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讲述了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文化交流、卫生健康、教育合作、青年发展等领域合作共赢、守望相助的亲身经历。
他们的故事何以打动人心?答案,藏在每一份坚守、每一次付出、每一段跨越山海的情谊里。
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合唱团献唱《陆海之歌——广西非遗海歌》。(主办方供图)
“这副重量仅有61克的AI智能翻译眼镜,能支持超百种语言实时翻译,东盟小语种识别率达95%以上。”广西故事青年讲述官的分享会上,迈越科技副总经理黄有章手持自己团队研发的“小装备”激情讲述着,现场响起阵阵掌声。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青年,他的故事里,藏着为广西AI产业“链接前沿、服务东盟”贡献力量的初心。
2011年,还在河池学院求学的黄有章,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维护多媒体设备时,经常遇到东盟留学生因语言不通面对操作界面犯难的场景。“如果能有简单的工具打破语言障碍,该多好?”这个念头,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随着广西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2015年加入迈越科技后,黄有章跟着团队跑遍广西边境口岸,亲眼目睹了商户们用手势与东盟客商谈生意的窘境。“一定要做‘能戴在脸上的翻译工具’!”这份决心,让他踏上充满挑战的研发之路。起初,黄有章与团队想基于现有翻译模型进行优化,却发现东盟小语种语料数据极度匮乏——而语料库,正是AI翻译技术的基石。
为了筑牢这块基石,黄有章牵头推动迈越科技与河池学院、广西科学院等单位合作,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多语种语料库”建设。他带着团队深入社区、口岸、跨境市场,收集日常对话、专业术语和文化习俗相关语料;更远赴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和当地老师一起整理教材词汇……从“一张语料卡”到“亿级语料库”,从60%到90%以上的翻译准确率,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随着研发的深入,核心技术难题也接踵而至。光波导显示技术、低功耗芯片研发等需求,广西本土技术储备难以满足。怎么办?黄有章另辟蹊径,走“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路径。他带着东盟小语种语料库和市场需求报告,一次次飞往北上广,找到研发中心对接。广西紧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则要求他们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如越南高温高湿环境对设备防水防潮的要求,泰国和马来西亚多民族聚居对多方言兼容的需求等。这些细节,通过边境商户、东盟留学生、跨境企业的实测不断优化。
2025年,AI智能翻译眼镜成功量产。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看到企业家与东盟国家客户使用这副眼镜顺畅交流时,黄有章更加坚信:科技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机器,而是校园里留学生的笑容,是边境商户签下订单时的激动,是东盟青年眼里的光。“广西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只是技术之路,更是服务之路、合作之路。”他的话语里,满是广西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中国之前,我从没想过,小时候的梦想真的能实现。”广西民族大学柬埔寨留学生林明德的讲述,朴实而真诚。他是分享会中,唯一一名用英语讲述的广西故事青年讲述官,而这背后藏着一段曲折的求学故事。
林明德从小热爱中国文化,却因经济条件受限,迟迟没能系统学习中文。来到中国之前,他曾在柬埔寨做了5年小学英语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相关留学政策后,便鼓起勇气报名考试,最终幸运地踏上了中国土地。
来到广西,林明德感受到满满的温暖。“中国朋友都很热情,只要大胆开口,就能收获真诚的友谊。”这份包容,让他迅速融入新环境。
选择学习国际商务专业,则源于他对两国经贸合作的敏锐洞察。“中国连续12年稳居柬埔寨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他深知,熟悉两国语言、文化和商业规则的人才,未来能为双边合作贡献更多力量。
“也许,未来我也可以在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或外贸公司担任商务谈判代表、外贸业务员等职务,也可以在政府单位或金融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林明德信心满怀。
作为柬埔寨青年大使,林明德曾代表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生参加“中日韩—东盟青年大使项目”,通过学习和交流,他对各国的青年交流、民心相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今年是柬中建交67周年,我们早就是好朋友了,我们的友谊也会一直好下去。”即将毕业的林明德踌躇满志,“我会用所学的知识,促进两国友谊长存。”
“医学没有国界,生命没有界限。”广西医科大学老挝留学生苏丽万的一番话,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她的故事,关于生命、希望与中老情谊,关乎一名医者的初心与坚守。
来中国之前,苏丽万在老挝一家地方医院的血液科工作。那里医疗资源匮乏,缺少先进设备与特效药物,许多地中海贫血患儿只能靠频繁输血维持生命。“我永远忘不了病房外母亲无助的泪水,忘不了病床上孩子失去希望的眼神。难道没有更好的救治方法吗?”这个疑问,让她下定决心出国深造,寻找拯救生命的希望。
跨越山水来到广西医科大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全新的教学方式一度让苏丽万倍感压力。但导师和同事们的关怀,让她迅速适应——他们不仅教她分析复杂病例,更教会她倾听病人心声,让她明白“医学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看见病人背后的家庭与人生”。在这里,苏丽万感受到医学的温度与托举生命的力量。
在中国学习期间,老挝女孩妮娜的故事让苏丽万震撼不已。这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在老挝四处求医无果后,通过中老医疗合作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苏丽万作为实习医生,全程见证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从强化疗到干细胞回输,再到抗感染、抗排异期,中国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守护,最终让妮娜重获新生。
“当妮娜穿着新衣服微笑出院,她的父母喜极而泣时,我找到了答案。”苏丽万说。如今,越来越多东盟患者慕名来到中国,“相信广西医科大的医生”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医学的真正意义,不只是治愈一个病人,更是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带去希望与未来。”AI与远程医疗的发展,让苏丽万看到了医学跨越山海的力量——广西的医院用AI影像分析系统快速精准诊断,通过跨国远程会诊平台为老挝偏远地区患者提供帮助,这些都让她深受触动。
“未来,我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带回老挝,推动血液病防治体系和远程医疗建设。”苏丽万的眼中充满坚定,“希望让更多患者被看见、被救治,让老中友谊在医学领域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歌声好似一条纽带,能拉近心灵的距离。”广西艺术学院马来西亚留学生李镓妏的讲述,伴随着一首马来西亚民歌的优美清唱,在会场中回响。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李镓妏用歌声搭建起中马文化交流的桥梁。她还记得第一次在中国—东盟学生才艺晚会上演唱马来歌曲时,台下观众欣赏与鼓励的眼神,让她坚定了用音乐传递文化的决心。
2025年“三月三”国际民歌邀请赛上,李镓妏演唱的马来西亚歌曲与中国民歌斩获奖项;在媒体采访中,她向中国朋友介绍马来西亚的美食与美景;在“中国—东盟青年主播创造营”中,她和伙伴们走进钦州中马产业园,直播推销家乡的猫山王榴莲,切身感受两国贸易往来与文化交融。在这里,李镓妏的舞台不断拓展,多场中国—东盟文艺演出活动中,都响起了她的歌声。
最让李镓妏难忘的是今年4月,在“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闭幕式暨“2025大地飞歌”活动中,她与中泰歌手共同演唱了中文经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次演出证明了我的努力方向,更让我明白,文化是连接各国青年最牢固的纽带。”
“南宁的朋友和这里的天气一样都很热情。”李镓妏通过歌声收获了友谊,也对南宁绿城有了更深的认识。“南宁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马来西亚的商品和美食,还有很多的绿植,和我的家乡有很多相似之处,我非常喜爱它。”她说。
即将毕业,李镓妏告诉记者,她将带着在中国收获的友谊与感动回到马来西亚,继续用歌声传递广西的韵律,也让更多的中国朋友听见来自马来西亚的真诚回响。
“我与中文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一个关于中国的彩色梦想。”广西师范大学泰国教师魏冰彦的故事,要从十几年前留学广西时说起。
2014年,怀揣着对中国的 “彩色梦想”,魏冰彦来到桂林,走进广西师范大学。“滨江路的绿意、龙隐路的红韵、漓江的烟雨、桂花的香气,都深深打动了我。”在这座成为魏冰彦第二故乡的城市里,他不仅收获了硕士学位,更感受到中国的温度与文化的魅力。
毕业后,魏冰彦曾在广西外国语学院担任泰语外教,几年后,他选择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如今,他在广西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工作,兼顾国际学生管理与教学任务,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调色师”与“桥梁搭建者”。
在生活中,他是留学生的贴心人——学生生病住院,他协助对接保险公司、安排陪护,直到学生康复;在教学中,他是传道授业者——给泰国学生上中泰翻译课,给中国学生讲基础泰语,播下跨文化交流的种子;在文化交流工作中,他往返中泰两国,用泰语向家乡学子讲好中国故事,用中文向中国师生讲好泰国故事。多年来,他每年还在学校主持泰国文化日活动,策划文艺演出,期间还参与“云游桂林”项目,通过云端让各国朋友感受桂林山水与中国文化。
“上百名泰国学生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到广西师大追寻梦想。”对此,魏冰彦自豪地说。从怀揣梦想的留学生,到穿梭于两国之间的教育工作者,他深知青年“手拉手”的力量,源于真诚交流与互助的情谊,更源于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青年是未来最鲜活的颜色,是最富创造力的画笔。“当中国与东盟青年的青春色彩相遇、相知、相融,定能绘就更壮丽的画卷!”魏冰彦说。
“对我而言,广西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新的人生起点。”来自越南的广西大学留学生蒙庆传说,她在文化交流中收获了成长。
2023年,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蒙庆传踏上广西这片热土,在这里学会了用中文自信表达,找到了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和青春的方向。大一暑假,蒙庆传抱着锻炼的心态参加了“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意外斩获全国一等奖。这次经历让她格外惊喜,也鼓励她在更多舞台上展示自己。她说,自己会去到村寨里,欣赏壮锦织造与民族舞蹈,体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会在中越文化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越南春节习俗,收获理解与灵感。
在2025年“三月三”国际民歌邀请赛上,蒙庆传身着越南奥黛,先用母语唱家乡歌谣,再用壮语演绎《山歌牵出月亮来》,最终获得“最佳民歌传承奖”……就这样,一次次舞台展示让她找到了文化交流的途径。
“文化交流无需翻译,一首歌就能打开心门。”蒙庆传感慨道。2025年5月,她参加越南青年 “红色研学之旅”,在《习与大学生朋友们》读书分享会上深受触动,更加明白脚踏实地学习的重要性。而参与“在桂东盟留学生走进广西人大”“中越友好交流活动”等经历,更让她坚定了未来推动中国—东盟青年交流的方向。
这段求学经历,让蒙庆传切身感受到中国与东盟的紧密联系。她认为,在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中,自己的青春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开阔的眼界,希望能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